网站首页 党校概况 领导简介 党校要闻 干部培训 教学工作 科研园地 党的建设 政策法规 教职工园地 后勤服务
   您现在的位置:中共宁国市委党校 >> 教职工园地 >> 好人榜 >> 浏览正文

2018年9月推荐好人榜(刘日光)
发布时间:2018-09-18 14:45:12 被阅览数:2510次 信息来源:中共宁国市委党校
 

刘日光:大山深处的健康守望者


    刘日光是宁国市方塘乡板桥村的一名乡村医生,72岁高龄的他所服务的小山村位于皖南山区腹地,四周群山环抱,距离城区68公里,驱车沿崎岖的“皖南川藏线”到达这里需要1个半小时。就是在这大山深处,刘日光48年如一日,为当地群众除疾祛病,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岗位上默默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心血。

  把治病救人作为人生追求

  1947年,刘日光出生在板桥村大河口的一户农家。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,“小病扛,大病拖,病危等着见阎王”是农村地区恶劣医疗环境的真实写照。而刘日光家比较幸运,因为父亲有个朋友是采药人,每当家里有人生病,父亲的朋友都能够用些土方子将病治好,这让年轻的刘日光十分钦佩。他暗暗下定决心,立志成为一名医生。于是,刘日光试着用采药人的土方子,为当地群众治些小病,看到病人渐渐恢复健康,他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。

  乡卫生院的赵医生看到刘日光立志从医的决心,便经常到村指导他,并送去一些医学书籍。刘日光如饥似渴地学习书中知识,有不懂的地方常常徒步十几公里山路到卫生院向赵医生请教。不久,卫生院分配来了一名医科学校的大学生,赵医生让这名大学生去村里帮助刘日光。刘日光与大学生同吃同住三年,向他系统学习医学专业知识。在大家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,刘日光的医术日益精进。能够治疗的病症更多了,他从医的劲头也更足了。1970年,经村大队支书推荐,刘日光通过上岗培训,正式担任板桥村大河口大队的“赤脚医生”,这一干就是48年。

  48年来,刘日光始终把治病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即便年过七旬,老人仍订阅各种医学报刊,购买大量医学书籍,一有空闲时间就为自己充电加压,力求在掌握常见病基本防治知识的同时,学习更全面的医学知识,以便更好地为病患服务。

  当好700多人的家庭医生

  一件白大褂、一个医药箱、一辆电瓶车,这是刘日光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三件装备。“村里现在居住的大多是留守老人,他们患病后到卫生室就诊十分不便。每次都是我接到电话后,骑电瓶车上门为他们看病。”刘日光说。然而板桥村地处山区,村里很多人都分散居住在半山腰,遇到这种情况,他只能把电瓶车停在山脚下,然后再徒步走过崎岖的山路,到达病患家中。这些年来,无论住得多偏僻的村民需要看病,刘日光都有求必应,随喊随到。不仅如此,遇到家境困难的患者,他还一律不收出诊费和药费。

  2008年1月宁国遭遇暴雪侵袭,方塘乡更是大雪封山,交通几乎全部瘫痪。某天夜里,刘日光接到患者家属打来的求救电话,他没有丝毫犹豫,迅速钻出温暖的被窝,冒着刺骨的寒风,踩着厚厚的积雪,步行数公里前去救治。凌晨1点,患者病情刚刚稳定,另一个村的老人也突发疾病,刘日光又匆匆赶去救治。由于雪天路滑,他在途中不慎滑倒,致使左手腕骨折,在进行简单处理后,他又忍着剧痛赶到老人家。因抢救及时,老人终于脱离危险。

  出诊路上充满艰辛和危险,老伴常常心疼地埋怨刘日光:“你把自己累成这样,到底图什么?”他总是笑笑啥也不说。刘日光的女儿见父亲年事已高,要给他在自己工作的制药厂找一份轻松的工作,方便就近照顾,“以后你就不用那么辛苦地在山上奔波了,毕竟年纪大了,体力有限,每次听说你上山出诊我们都很担心。”刘日光看到女儿恳切的目光,思考了良久,最后还是拒绝了她的一番好意:“如果我走了,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的,看病就更不方便了。这里太偏远了,没人愿意到卫生室工作,让我再为乡亲们多服务几年吧。”

  “刘医生待我们就像待自家人一样。去年我妈突发心脏病,我们都在外面干活没法及时赶回去,多亏刘医生及时给我妈治病。他看我家电扇坏了,还给我妈买了一台新电扇。真是打心眼里感谢他。”大河口村民四组的刘义久回忆起这件事,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。

  跋山涉水只为寻药治病

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经费少、药品缺,山里百姓多发的肺病、胃病及支气管炎等疾病缺乏充足的药物进行治疗。看到群众遭受病痛折磨,刘日光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。但他没有放弃,而是刻苦钻研业务知识,试图找到治疗这类多发病的良药。

  刘日光知道贝母能够治疗肺胃固疾,但当时的川贝母价格十分昂贵,普通村民根本用不起这种药。在一位老中医的启发下,刘日光得知生长在安徽山区的皖贝母具有相同的治病功效,但早已绝迹多年,就是常年待在深山的采药人都不认识。不知道皖贝母长什么样还怎么找呢?于是,刘日光尽可能地节衣缩食,用微薄的收入购买大量医学书籍和药物图谱,查找关于皖贝母的详细资料和外形描述,并四处向山民打听。

  某日,一名采药人告诉他,曾在山林里见过类似植物,但记不清具体位置。刘日光按照采药人所指方向,上山找了4天,却一无所获。由于皖贝母成药期只有春季里的20多日,刘日光只能下山,等待来年成药期的到来。第二年春季,刘日光准备妥当后再次上山,终于,功夫不负有心人,通过2天翻山越岭的找寻,他在远离人烟十几里的深山处找到了皖贝母样本。经县级科技部门和医药部门鉴定,样本被证实为皖贝母野生品种。

  得到鉴定结果后,刘日光立即将野生皖贝母炮制应用到临床,为当地村民治疗肺病、胃病、支气管炎,取得了良好的疗效。之后,刘日光成功引种野生贝母,既解决了贝母药源不足问题,又成为当地村民发家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。1980年,刘日光获得了宁国科技大会皖贝母引种成功奖。看到奖励的钢笔上“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登攀”几个字时,刘日光深有感触,作为一名村医,不仅要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,还要具有不畏艰难困苦的决心,才能真正让村民受惠。

  如今,已72岁高龄的刘日光仍然坚持每天翻山越岭,上门为病患服务。“年纪越来越大了,总有干不动的那一天。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退下来后,能够有人接替我,继续在这里为村民看病。”刘日光说道。

 
 


相关信息

 暂时没有符合条件的信息!

 

主办单位:中共宁国市委党校   承办单位:中共宁国市委党校办公室 
通信地址:安徽省宁国市汪溪街道滨江大道66号  联系电话:0563-4036851  邮政编码:242300
皖ICP备08106198号-1   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4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