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党校概况 领导简介 党校要闻 干部培训 教学工作 科研园地 党的建设 政策法规 教职工园地 后勤服务
   您现在的位置:中共宁国市委党校 >> 科研园地 >> 浏览正文

宁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小城市研究
发布时间:2011-07-01 09:01:14 被阅览数:14560次 信息来源:中共宁国市委党校
 
宁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小城市研究
程国平  王胜洲
 
   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,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。党的十七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同时,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,强调要“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”。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,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、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。宁国市委、政府早在“十五”中期就提出实施“生态立市”的发展战略,2003年编制了《安徽省宁国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》,并通过了原安徽省环保局组织的专家评审,由市政府批准实施。2009年宁国市出台了《关于争当全省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决定》,提出构建五大生态体系。即构建相融的自然生态、构建开放的文化生态、构建高效的经济生态、构建协同的政治生态、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态。根据宁办发[2010]14号文件要求,我们对全市自然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调研,并就我市自然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思考。
     一、宁国自然生态建设基本情况
     一是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。近年来,宁国市以创建“国家森林城市”、“国家湿地公园”、“全国生态市”和“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”为载体,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,使宁国市整个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。2003年,宁国的森林覆盖率是67.3%;2009年,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4.9%;全市绿色植物覆盖率达85%,被誉为“安徽省园林城市”、“全国绿色小康县”、“全国生态示范区”、“中国最优秀旅游城市”、“安徽省首届文明城市”、“安徽农村卫生示范县(市)”,2009年度进入“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”。全市主要地表水质保持在Ⅱ类、Ⅲ类,城市内河,如小南河由2000年的V类和劣V类优化为现在的Ⅲ类,基本达到了水域功能区的要求。2007年,宁国全面启动环境优美乡镇、生态村、生态示范户生态创建工作。完成2个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和10个生态村的创建,2009年开展了8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8个生态村、6个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和14个省级生态村的创建申报工作。重点对生活垃圾、生活污水进行处理。垃圾处理方面,各创建村都添置足够的垃圾桶、垃圾箱等设施,城区周边乡镇生活垃圾收集后送市垃圾处理场处理,从而形成户聚、村收、乡镇中转、市统一处理的收运网络。对一些偏远村和工作基础较好的村政府,要求实施垃圾分类,厨房垃圾作堆肥,固体垃圾回收,做到垃圾资源化、减量化。污水处理方面,根据宁国集镇和村的实际,因地制宜,因村而宜,设计建设了各种类型的生活污水处理项目,有集中处理,也有分散分户处理;有生态湿地处理,也有沼气处理;有无动力处理,也有微动力处理。目前全市80%以上的集镇和行政村的生活污水得到了有效的处理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6%以上。
    二是生态意识得到显著提高。通过一系列的创建活动,宣传发动群众,使生态环保观念深入人心。老百姓通过切身体验、共同参与,生态环保意识明显增强,逐渐告别了生活陋习,以往垃圾乱丢、破坏环境的不良现象基本杜绝,保护绿地、改善环境的自觉性不断增强。对改善环境问题主动提出建议的越来越多,热心环保人士大量涌现,自发性的环保宣传、生态建设活动层出不穷,建设生态之乡、全面改善人居质量的积极性普遍高涨。在宁国,农村干部经常讲的是生态建设,群众经常说的是环境保护。甚至有的村出现了群众“逼”着村里搞环境整治、“迫”着村里抓生态建设的好现象。一股建生态、倡文明的新风已在宁国形成并扎根。
    三是生态经济得以快速发展。生态农业已形成山核桃、竹笋、茶叶、畜禽、种苗等产业立体化开发格局。建立绿色农产品基地20万余亩,到2008年底,先后共有59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,42个农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认证,4个农产品获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,1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。生态工业以资源节约型、清洁生产型为导向,使宁国的汽车零部件、耐磨材料、电容器、复合肥、医用薄膜、木竹制品六大支柱产业得到迅猛发展。通过倾斜技改资金,优惠进入专业工业园,实行严格的环保前置审批,落实“三同时”等措施,提升了传统优势产业,发展了环保节能的新型产业。生态旅游业以世界木屋村、青龙湾生态旅游区、夏林风景区为主线的生态旅游为特色,宁国已逐渐成为华东黄金旅游圈的重要节点。目前已成功开发了国家水利风景区、国家森林公园、青龙湾生态旅游区、省级板桥自然保护区、恩龙世界木屋村、东津河漂流和夏霖景区以及石柱山景区等旅游品牌,推出了“上海万人游宁国”等特色旅游项目。
    二、宁国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
    宁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,也存在诸多问题,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:
    第一、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。随着我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,工业主体地位不断加强,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,一批骨干企业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,汽车橡胶零部件、耐磨材料、塑料包装、化肥、电子电容器、林产品加工成为六大支柱产业,涌现出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产品。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,环境问题也成了摆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各企业面前的新课题,如耐磨材料是我市的主导产业,耐磨材料产业在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同时,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,如噪音、废气等等。2009年度,宁国重点工业企业COD排放量977.81吨,占全市工业企业排放总量的74.9%;二氧化硫排放量共1750.73吨,占全市工业企业排放量的84.3%。一些乡镇在经济发展利益驱动下片面发展经济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。生活污染方面,宁国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尚未建成,城区生活污水管网设施尚在完善之中。因此,宁国市在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也存在一些矛盾。
    第二、生态破坏依然存在。改革开放以来,宁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,但与生态文明的要求相比仍然差距很大,一是森林质量有待提高。宁国亩均林地蓄积仅2.4立方米,残次林、低产林的比重接近50%,特别是山核桃主产区生态单一,水土流失较重,灾害隐患增多;交通干道沿线开山采石、采砂、采矿的废弃林地,植被恢复难度大。森林火灾、乱砍滥伐、乱占林地等时有发生,破坏了山体的连续性和景观的整体性。松材线虫病从1991年发生以来,除治工作历时19年、耗资千万元,疫情仍扩散到12个乡镇。二是治水工作有待加强。宁国的东津河、中津河、西津河均有河道变形,东部山核桃种植区植被单一,容易形成泥沙,对河道治理的投入资金不足等原因导致了局部地区的生态恶化。
    第三、城乡建设规划滞后。规划具有先导性,通过规划,可以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,规模和布局,统筹安排各项建设,协调各方面在建设中的矛盾,使之逐步发展成为设施比较“完善、环境清洁优美,有利生产、方便生活,并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城市。因此,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、特别是对于城市合理布局及城市的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互协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。宁国的城市规划缺乏整体性和超前性,而且水平不高,随着城市的发展,很多规划已经与城市的发展不相适应。同时,规划工作存在重城区规划轻农村规划的特点。绝大多数乡镇没有设立乡镇规划管理机构,所以造成村民住宅的私搭乱建,浪费了土地。而且,村庄规划只停留在道路建设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、河道清理、垃圾填埋等阶段,除一些乡镇的拆迁安置点建设外,大面积成片居住区缺乏建设规划。另外,农村规划人才缺乏,农村建设缺乏指导性。
    第四、生态文明意识不强。目前,宁国部分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相对淡薄,生态行为缺乏规范性,部分领导、企业主、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不到位,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经济建设轻环保建设的现象。一些企业生态意识不强,偷排、漏排现象时有发生。市民素质参差不齐,部分市民自觉意识差,城市“乱”的现象依然存在,“脏”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治,建筑扬尘,生活服务业的油烟,噪声污染十分突出,城乡结合部环境较差。
    三、宁国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
    (一)树立科学发展政绩观
    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小型城市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,要改变过去片面发展经济的做法,坚持以人文本的科学也发展理念,增强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,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,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,加快统筹城乡发展,积极探索科学发展路径,坚持不懈地走全面、协调、可持续发展之路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,要着眼建立生态长效机制,严格把好生态关口,把区域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作为产业承接和布局的重要依据,对符合行业政策、总量控制、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要求的建设项目,从环保政策、环评审批、环境管理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和大力支持,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。对于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的项目从严把关,力求创造优美的环境来招商,提供良好的服务来引资,确保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。
    (二)加强生态环境保护
    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,我市要大力发展生态战略,打造园林化城市,加大加快城市绿化带以及城市污水、生活垃圾处理等重点工程建设。为了完成好这项任务,必须认真实施四项工作:一是实施森林景观化的大生态战略,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,以增创活动为基础全面带动各项生态建设。在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,制定并实施生态补偿机制,发展符合生态要求的产业。改善能源结构,在农村推广普及太阳能,鼓励使用沼气,减少对柴薪的依赖。二是继续实施好“蓝天、碧水、青山、绿地工程”。按照打造“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”的要求,要加强三废治理,大力发展循环经济。要将西津河、中津河和东津河水环境保护工作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,加大治山治水力度,改变山核桃种植区植被单一的状况。加快污水处理厂的二期工程进度,尽早实现100%的污水处理。继续做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,形成遍布全城的绿色生态体系。三是加快农村环境治理,建设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全省生态环境村,在农村大力推广新型生态节能和清洁能源,探索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,建设“户集、村收、乡运、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和清河道、清路障及改水、改厕、改路,建立符合宁国农村实际的垃圾处理模式,从整体上改善宁国的环境面貌,使城市环境与宁国的生态城市定位相一致,逐步实现了城市园林化、城郊森林化、庭院花园化、道路绿阴化的绿化效果,呈现出“绿色满城、城林相依、城水相融”的优美格局。
    (三) 产业生态化
    一是突出发展生态工业。严禁引进“五小”项目和高能耗、高污染项目,加快引进科技含量高、资源消耗低、环境污染小的项目,着力培育资源互补、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链,并依托宁国汽车橡胶零部件、耐磨材料和电子元器件三大产业集群为中心大力推行清洁生产,强化对企业环境的统一监管,加快实施企业节能减排项目,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和“三废”综合利用力度,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。同时,要促使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,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;二是突出发展生态农业。要扩大植树造林,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,高标准建设绿色长廊,深入推进城乡绿化,积极培育红豆杉产业和油茶产业。山核桃种植区要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,应用和推广新型割草机,加强对山核桃病虫害的无毒和生态治理,形成山核桃产业的生态良性发展;三是突出发展生态旅游业。宁国市在大力保护生态资源的同时,要充分利用境内生态多样性的特点,科学规划和构建了以风景保护区为重点的自然风光旅游带建设,努力打造东方卢森堡,梦中桃花源”;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,鼓励引导宁国骨干企业以本市为总部,在国内外设立分公司拓展经营业务。打造现代金融企业聚集区,大力引进国内外投资公司在宁国设立分支机构,开展投资担保业务。加快打造现代物流配送集散区,加速融入长三角大物流圈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,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,加快发展创意、信息、中介等新兴服务业,培养发展服务外包、总部经济等先进服务业,全面提升宁国服务业综合竞争力。积极发展连锁经营、仓储式超市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,大力发展法律、会计、审计、咨询、评估、策划、调查、人力资源、经纪代理等中介服务,逐步提升服务业在宁国经济中的比重,减小宁国经济对工业的依赖,实现低碳绿色增长。
    (四)抓规划强化建设指导
    一是抓好城区环境规划。按照《宁国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(2003-2020)》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、规模和布局,统筹安排各项建设,强化城市发展规划的整体性、连续性和超前性,实施好“三轴、两带、六区一中心的布局模式。即以芜屯路、宁国大道和双龙大道为城市发展轴线,沿市区西津河、东津河和小南河两岸建设50-100米宽的滨河绿化带,规划形成六个区:城市中心区、工业园区、城北新区、凤形区、西城区、河沥溪区。二是抓好农村环境规划。在农村发展建设中要按照节约使用土地的原则,强化新农村建设规划,增加对农村建设规划的人才和资金投入。
    (五)大力提倡生态文化
    宁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小型城市离不开生态文化做支撑。因此,要加大生态道德宣传教育,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,形成与生态立市相配套的生态文化和生态理念。开展中小学生的生态教育,开设市民素质大讲堂,增强全民的生态意识,培育和引导生态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,倡导节约和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。要大力开展生态教育,不断优化人居环境,进一步搞好城市绿化、美化、亮化、净化工程,特别是加快建设和完善城镇垃圾收集处置系统,积极推行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,不断提高城区生态环境质量;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,全面规划农村居民点的建设,植树绿化,整治环境卫生,改善镇容村貌,建设绿色生态家园。大力开展生态市系列生态工程创建活动,各乡镇、社区、学校、小区、村社都要落实环境保护相关措施,积极开展创建活动。
    (六)大力倡导低碳生活
    “低碳生活”(low-carbonlife),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,从而减低碳,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,减少对大气的污染,减缓生态恶化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,减少碳排放我们要从生活的点滴做起,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,低碳地吃,低碳地穿,低碳的住,低碳地行,低碳地办公。当然,我们说低碳生活并不是要人们刻意的去节俭,刻意的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,只要我们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、不浪费,同样能过上舒适的“低碳生活”。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,也是一种责任。作为宁国的市民,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,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低碳生活理念,低碳地吃住行,共同迎接低碳时代的来临。
           (作者程国平:中共宁国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主任 讲师
     作者王胜洲:中共宁国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教师 硕士研究生)
 
 
 


相关信息

 暂时没有符合条件的信息!

 

主办单位:中共宁国市委党校   承办单位:中共宁国市委党校办公室 
通信地址:安徽省宁国市汪溪街道滨江大道66号  联系电话:0563-4036851  邮政编码:242300
皖ICP备08106198号-1   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4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