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党校概况 领导简介 党校要闻 干部培训 教学工作 科研园地 党的建设 政策法规 教职工园地 后勤服务
   您现在的位置:中共宁国市委党校 >> 科研园地 >> 浏览正文

关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认识和思考
发布时间:2011-07-01 09:16:01 被阅览数:8940次 信息来源:中共宁国市委党校
 
彭跃刚
 
   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,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,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,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。如何根据当前社会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,确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和立足点,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。本人现结合工作实际,就如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,浅谈几点认识和思考。
    一、强化“三种意识”,推进社会管理理念创新。
    一要强化“民本”意识。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、根本性、基础性问题不放松,在关注民生、惠及民利、维护民权、保障民安上下功夫,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社会管理工作的新期待。二要强化“服务”意识。实现由防范型管理向平等型、服务型、无偿型管理的转变,寓管理于服务之中,在服务中实施管理,在管理中体现服务,努力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统一。三要强化“互动”意识。争取党委政府、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,依托新的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等管理主体,利用社会资源管理社会事务,努力实现从单一行政型社会管理向互动综合型社会管理转变。
    二、建立“三项机制”,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方式方法创新。
一要建立信访积案化解机制。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疑难信访积案,要采取“一件积案、一名领导、一套班子、一种方案、一包到底”的办法组织实施化解。严格实行会商督办制度,定期对重大疑难案件进行“集中会诊”,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,研究制定化解对策。加大司法救助工作力度,切实发挥“稳压器”和“减压阀”的作用。二要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。按照“谁决策、谁评估、谁负责”的原则,在所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出台和实施前,由相关责任主体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,未经评估的一律不准上会或立项、审批,真正把风险评估作为事项决策、审批的前置程序。三要建立多元化社会矛盾调解机制。大力提升基层调解组织规范化水平,加快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步伐,在劳动争议、医患纠纷、物业管理、征地拆迁、环境污染、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矛盾纠纷比较集中的行业和领域,成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(中心),为把各类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、解决在基层奠定基础。要进一步完善公调对接、检调对接、诉调对接的办法和程序,及时协调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和跨行业、跨部门、跨区域矛盾纠纷。
    三、完善“三大体系”,推进治安重点工作创新。
    一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。配齐配强专职治安巡逻队员,建立健全义务巡逻队、平安建设志愿者等群防群治队伍。深入推进安全技术防范建设,进一步加大城区主要路口路段、重点要害部位和刑事案件多发区域视频监控设施的建设力度,加快推进农村技术防范网络建设,将其纳入美丽和谐乡村建设规划,着力构筑城乡一体化技术防范网络。二要完善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体系。大力探索“以证管人、以房管人、以业管人”的服务管理新模式,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和动态管理工作,真正实现“底数清,情况明”。进一步整合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资源,充分发挥好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联动作用,切实做到齐抓共管,形成合力。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流窜作案违法犯罪活动,同时制定完善外来人员就业、看病、居住、子女上学等配套方案,积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。三要完善虚拟社会管理体系。大力开展网络问政工作,着力打造党委政府与群众经常性沟通交流的网络互动平台,及时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,努力实现网上知民情和网下解民忧的有机统一。以加强“网民”虚拟身份信息采集为主线,积极推动落实网络网址、网民上网等实名登记措施。建立健全网上舆情引导机制、危机处理机制、信息通报机制和协作配合机制,形成各负其责、快速反应、综合治理的网上工作格局。
    四、建好“三个阵地”,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创新。
    一要加强“两新组织”综治机构建设。依托新经济组织、新社会组织自主管理模式,建立符合实际的综治组织网络和综治工作室,着力构建维护稳定的工作平台。建立健全“地企联动”机制,通过加强与企业的经常性对接,指导企业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管理、治安防范及安全生产等工作,积极帮助化解生产建设中出现的各类矛盾。二要强化基层综治工作中心建设。积极探索有效整合基层综治维稳力量的办法和途径,进一步细化部门职责任务,完善协作配合制度,着力形成党委政府统一指挥、部门协作联动的维护稳定工作格局。坚持“五联”、“五统”工作机制的基础上,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措施,重点在完善事项的受理、交办、会办、督办及考核奖惩等制度上下功夫,确保综治工作中心扎实有效运转。三要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。在城区,要大力实施“社区下楼”工程,通过将社区办公服务用房下移到一楼,建立“一站式”服务窗口,积极开展民事纠纷调解、扶贫助困、卫生保健等便民利民服务。在农村,要依托美丽和谐乡村示范点,进一步整合文化、卫生等基础设施资源,以集聚效应提升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效能,探索建立符合当前农村实际的新型社区,着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。
(作者彭跃刚:2011年科干班学员  市委维稳办副主任)
 
 


相关信息

 暂时没有符合条件的信息!

 

主办单位:中共宁国市委党校   承办单位:中共宁国市委党校办公室 
通信地址:安徽省宁国市汪溪街道滨江大道66号  联系电话:0563-4036851  邮政编码:242300
皖ICP备08106198号-1   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45号